在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看江苏

勇挑大梁,美好如“苏”

阅读数:125   雷火竞技官网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:2024-4-3

时间:2024-04-03 08:01 来源:新华日报 字体:[大 中 小]

4月2日,长安街边玉兰绽放,首都处处春意盎然。当天上午,国务院新闻办举行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江苏专场,一帧帧“江南春景”奔赴千里跃入北京——


不误农时不负春,绿油油的麦田间一派繁忙的春耕备耕景象,在高基数上持续推进增产,江苏农人以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,守牢粮食安全这一“国之大者”。


烟波浩渺,鹭飞鱼跃,碧波万顷的太湖迎来一年中“最美时分”。随着治理深入推进,太湖已连续16年安全度夏,水质藻情创16年来最好水平,歌声里的“太湖美”照进现实,水清景美鱼正欢。


“你一句春不晚,我就到了真江南”,水韵江苏成了游客们心中的“诗和远方”,春节期间,文旅部门统计文旅市场消费额占全国的11.2%,位居全国第一。


这是时代记忆中的鱼米之乡,温润美好的模样依然清晰;这也是不负众望的新江苏,“强富美高”的奋进步伐从未停歇……今年3月5日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,殷切期望江苏“坚定信心、鼓足干劲、勇挑大梁”。在这场发布会上,既能看到江苏大地上的“奋进春景”,也能寻到高质量发展背后的“蓬勃动能”。


挑大梁、作贡献


水滴石穿,不是因其力量,而是因其坚韧。江苏始终笃实奋斗,扎扎实实、踏踏实实,做最大的努力,争取更好的结果。发布会上,省委副书记、省长许昆林表示,去年江苏经济增长是5.8%,比全国高0.6个百分点,对全国发展贡献进一步提升,今年要努力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势。


鼓足干劲。透过一组组数据构成的“账面”,能观察到江苏扭住“稳”的关键点——


十年来,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,从2014年的6.51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2.82万亿元,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、5个城市经济总量过万亿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.72万元增加到5.27万元,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.30∶1降至2.07∶1,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。在经济总量接近翻了一番的同时,单位GDP能耗、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6.4%、30.9%左右。


勇挑大梁。透过企业车间、街巷商铺、港口码头看“人面、市面、基本面”,能感受到江苏找准“进”的切入口——


努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。今年前两个月,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6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.1%,其中民间投资增长5.6%,全社会对发展的信心、投资的信心不断增强。


激发有潜能的消费。今年全省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在700亿元左右,汽车、家电、家居换新支持政策和清单即将出炉,努力让消费场景多起来、人气聚起来、市场旺起来。


做强有活力的外贸。今年力争培育110个以上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、15个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。苏豪集团等5家省属贸易企业合并重组,正在扩大全球贸易布局,争取更多外贸增量。


从江苏这一经济“切面”看全国,恢复并非坦途,但向好的趋势笃定。未来,险滩、难关,依然摆在眼前;眼下,定力、机遇,是攻坚克难的“密钥”。


“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一目标定位,对江苏来说,既是重大责任,也是光荣使命。”许昆林回应记者关注的热点问题,介绍工作思路——将坚持先立后破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,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,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。


以一域精彩,为大局添色。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,经济大省有责任、有信心、有能力。省委常委、常务副省长马欣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,江苏将抢抓国家战略机遇,充分发挥产业特色优势,以“点”促“链”,以“链”带“面”,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互动,塑造更多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新优势,重点抓好“一中心、一基地、一枢纽”建设—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、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。


江河湖海齐全,全国独一无二。水,塑造江苏“汇通江淮”的气概,也给予江苏“架桥开路”的先机。“水运的成本比较低,相当于铁路的1/3,公路的1/7,而且更加绿色。”许昆林告诉记者,从今年开始实施“水运江苏”三年行动计划,着力打造更具特色的“水运江苏”,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。到2025年全省二级及以上航道接近1100公里,形成长江干线横穿东西、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的二级航道“十字形”主轴,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京杭运河江苏段。


走在前、做示范


对江苏而言,GDP增速是重要指标,但早已不是唯一指标。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、做示范,从发布会上的“江苏答题”中不难看到,除了规模、速度外,质量、结构更成为发展“关键词”。


把坚守实体经济,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,江苏正通过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“三剂养料”,在“量”的基础上提“质”。副省长胡广杰表示,让传统产业“发新芽”,今年将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启动实施全覆盖;让新兴产业“长成林”,将把新材料、新能源、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;让未来产业“快生根”,将建立“前沿技术—场景应用—先导区”的未来产业创新体系,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、塑造新优势。


在对江苏寄予的厚望中,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。今年的“新春第一会”,江苏专门聚焦产业科技创新。胡广杰分享了一个案例:南京一家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多年来保持10%以上的研发投入,持续加大伺服系统、控制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连续4年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企业,“我们培育的147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企业和24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,主导产品在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、填空白。”


还景于民,算的是大账;保护生态,谋的是长远。细看江苏的发展成色,绿色是最大的底色,副省长方伟带来一幅太湖“只此青绿”的美好图景。久久为功,重现“太湖美”,江苏在该流域20282家涉磷企业建立“磷账本”,累计实施生态清淤4900万方,相当于再挖了70个扬州瘦西湖,在新一轮治理中还要再继续清淤3000多万方……“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,江苏责无旁贷。通过我们的接续努力,太湖治理一定能够为‘浅湖深治、大湖永治’积累经验,树立起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。”方伟说。


苏湖熟,天下足。自古太湖流域就是“天下粮仓”,如今鱼米之乡依旧唱响丰收之歌。粮食面积连续14年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,总产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,去年达759.5亿斤、创历史新高,水稻单产突破600公斤、居主产省第一;以占全国3.2%的耕地,生产了全国5.5%的粮食,实现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自给、还有调出余地。“大家都知道江苏工业强,同时我们也是农业强省。”马欣给出的数据里,饱含着对“江苏田”的深情、对“兴农人”的敬意,“未来,我们将实施粮食单产提升三年行动,对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全要素一体优化,精准实施水稻、小麦、玉米等品类提产措施,力争实现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收。”


聚合力、促发展


春光催促着树枝长出新的枝芽,势头、潜力、动能正在江苏大地不断积累、发生、澎湃。


一年之计在于春,盘点收获的同时,很多先行者已经“出发”。守信、重情的江苏向来会以最真诚的态度,最广阔的胸怀礼遇所有“奋斗者”。“营商环境没有最好、只有更好,我们将一体推进政策、市场、政务、法治、人文‘五个环境’建设,努力打造‘创业者乐园、创新者天堂’。”许昆林说,一方面打造更有“获得感”的政策环境,以对企业的“心中有数”,做到对企业承诺的“说话算数”“说到做到”;另一方面打造更具“国际范”的投资环境,制定了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、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外籍员工停居留便利度等18条含金量高的举措,也将继续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,深入实施江苏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,让江苏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。


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。早春江苏的港口码头,汽笛声此起彼伏,“经济之船”于碧涛扬帆。“开放是江苏的鲜明标志,我们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。”方伟介绍,江苏国内、国际贸易总额近10万亿元,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35亿吨、其中外贸进出口货物量达到6亿吨,分别占全国的1/5和1/8,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支撑点、融通点。


“世界500强中有超过400家在江苏投资,外资企业不断提升投资能级,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江苏的坚定看好。”方伟说,面向未来将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,在江苏更多汇聚全球的资金、技术和人才,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。


人才是第一资源,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,也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、更有能力成就人才。


江苏历来崇文重教,对人才无比珍惜,在吸引高校毕业生上向来不遗余力。发布会上,对高校毕业生传来好消息、送出“大礼包”——江苏将加密举办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,精心组织各级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,把江苏的就业机会送到广大高校毕业生身边。与此同时,深入对接产业和企业的需求,持续优化支持政策,为毕业生搭建全周期的成长阶梯,进一步加大教育、住房、医疗等方面资源供给,让毕业生在江苏能够留得下、融得进。


潮头登高再击桨,无边胜景在前头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,是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。关键之年,须要关键担当、关键作为。沐浴着巨大温暖的江苏,必将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、走在前列,以钉钉子精神坚韧不拔推进各项工作,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。


 
举报方式
苏豪通9710系统